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之《管理学》知识点及试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本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六、管理者技能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 1
者识别问题的存在、制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七、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
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产业环境
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八、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1.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强。环境的变化性,是指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的程度。
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稳定的环境、简单动态的环境和复杂动态的环境。
2.环境的管理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 第三步,拟定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 )的重要性。
A.组织 B.预测
C.预防 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 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 )的角色。
A.发言人 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 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 )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 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 D.管理技能
二、多项选择
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ABC )。
A.管理具有二重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2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时效性
2.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 ABD)。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3.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ACD )。
A.人际关系角色 B.组织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4.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BCD )。
A.信息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概念技能
5.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ABCD )。
A.技术环境 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
6.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ABCD )等。
A.人力资源 B.物力资源
C.财力资源 D.技术资源
三、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 ×)
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
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
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 3 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1.梅奥及霍桑实验
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对于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各学派的主要内容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只是侧重点不同。
2.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 4
工作。
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落森茨威克。该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该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效,也不是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四、管理理论新发展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思潮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成为勃兴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2.学习型组织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世界管理学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即: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3.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管理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 、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到业绩上质的飞跃和突破。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 )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 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
A.科学技术 B.加强人的管理
5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
A.乔治•梅奥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C)。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B )提出来的。
A.马克斯•韦伯 B.亨利•法约尔
C.乔治•梅奥 D.弗雷德里克•泰罗
6.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B )。
A.复杂人 B.经济人
C.社会人 D.单纯人
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C )。
A.社会经济系统 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技术系统 D.社会生产组织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 A)。
A.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B.先进的社会制度
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 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 )。
A.企业精神 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 D.企业形象
10.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D )。
A.厂容厂貌 B.职工风貌
C.企业制度 D.企业精神
二、多项选择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BCD )。
A.塞缪尔•纽曼 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 D.马克斯•韦伯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3.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ABD )。
A.传统的权力 B.理性----合法的权力
C.纯粹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4.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ACD )三个部分组成。
A.精神文化 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 D.物质文化
5.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下列选项中(ABCD )是其主要内容。
A.系统思考 B.改变心智模式
C.超越自我 D.建立共同愿景
6.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ABCD )。
A.产品设计 B.产品质量
6
C.厂容厂貌 D.员工服饰
三、判断正误
1.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
2.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
3.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
4.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 )
5.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
6.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
计划
计划职能是一项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本章主要论述了计划工作的含义和类型、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制定计划的方法等。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
二、计划工作的性质
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
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做计划工作。
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
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
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三、计划的类型
1.根据计划广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为整个组织设立长远发展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步骤、措施。 作业计划规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法。
2.根据计划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通常是指战略性计划,主要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短期计划通常是指一年以内的计划,是根据中长期计划和当前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
中期计划介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
3.根据组织管理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市场营销计划、研发计划、生产与运营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供应计划等。
4.根据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两种。专项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定的计划。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作的整体安排。
5.根据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划、预算等几种类型。
宗旨是指组织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性质的组织。
7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策略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
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重要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
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规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策略、政策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预算是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如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广告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这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方法在每次编制和修订计划时,都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将计划向前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滚动、延伸,所以称为滚动计划法。
2.计划评审技术
也称为PERT网络分析技术,是运筹法的一种。它把网络理论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之中,根据所要完成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所需时间,找出关键路线和关键活动,以达到合理安排可以动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谋求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代价来实现目标的一种计划方法。计划评审技术的关键是绘制PERT网络。
3.线性规划法
这种方法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实现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进行选择,以使目标达到最优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使用,以便完成的计划任务最多。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计划工作的前提是(B )。
A.决策 B.预测
C.管理 D.领导
2.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A )负责制定的。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所有管理者
3.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 C)性质。
A.超前性 B.普遍性
C.创新性 D.灵活性
4.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D )。
A.年度计划 B.管理者的意愿
C.指导性计划 D.战略计划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B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 A)的关系。
A.整体与局部 B.纵向与横向
C.综合与专业 D.普遍与特殊
7.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C )。
A.政策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B)。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8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A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 D)。
A.年度预测 B.短期预测
C.中期预测 D.长期预测
二、多项选择
1.计划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BD )。
A.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可分的 B.计划的确定总是在其他管理职能之前
C.计划工作是一成不变的 D.计划工作始终贯穿于组织、人事等工作中
2.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相比较,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CD )。
A.战略计划的内容具有纲领性 B.战略计划的对象是组织全局
C.战略计划的任务是设立目标 D.战略计划的风险性较高
3.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ACD )。
A.销售费用预算 B.零基预算
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4.规划是指组织为实现它的(BCD )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A.发展 B.目标
C.策略 D.政策
5.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 BCD)。
A.高学历者的比例 B.高利润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6.以下选项中,(ABCD )属于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
A.收益 B.成本
C.期限 D.风险
7.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价,计划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BD )。
A.确定组织的目标 B.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确定指标的权重
8.通常,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ABCD )等。
A.预测时间长短 B.预测方法
C.人员的知识技能 D.信息的准确度
三、判断正误
1.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式计划。(√ )
2.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划。(× )
3.以效率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利益。(× )
4.一般来说,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高的风险。( √)
5.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
6.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 √) 目标管理
目标是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制订计划的基础。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就是围绕目标进行管理。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目标的含义
9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组织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现代管理中,人们通常不仅把组织看成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将其看成社会组织。组织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组织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等都作为其目标的组成部分。
二、目标的性质
1.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
组织寻求生存和发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单一指标是无法胜任的,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目标群才能构成组织的总目标。 在目标类型方面,它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主要目标由组织性质决定,它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并行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社会目标,是为组织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次要目标是贡献给组织本身的目标。
在目标内容方面,彼得•德鲁克认为,有八个领域必须订出绩效和成果的目标。它们是: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物资和财务资源、可盈利性、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培养、工人的工作和态度、社会责任心。
2.目标具有层次性
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去实现。因此,组织内各部门应围绕总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目标,并作为子目标支持总目标的实现。
组织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组织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这种层次性体现为组织目标从综合的组织总目标到具体化为各管理层的中层目标,直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3.目标具有变动性
组织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组织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确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组织发展目标很多,组织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内容作为组织目标的主体。
3.定量化原则
目标要实现由上至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
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宗旨。比较而言,组织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四、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1.目标建立。
从内容上看,组织目标应该首先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并结合组织内外环境确定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工作目标。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组织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建立。常见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法。
2.目标分解,是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组织内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明确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中应承担的责任。参与制的目标分解方法强调上级与下级商定目标。 10
3.目标控制
组织内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目标完成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必要时,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标进行一定的修正。
4. 目标评定
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因此对部门、个人的目标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五、目标设立过程中注意事项
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先进性与可行性要实现统一,在对职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认定的基础上确定目标的水平。
2.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
3.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定的短期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发展。
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六、目标管理的优点
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目标管理对目标的强调保证了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围绕着完成组织的经营宗旨。这种有的放矢的管理一方面保证各层次管理人员权责明确,增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职工的广泛参与,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有助于组织组织机构的改革
目标管理的机构设置是围绕着所期望的目标成果建立的。目标的归口管理要求组织结构权责明确,并根据责任划定组织结构。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原则要求结构的设定以分权为基础。
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
目标设立期间职工的广泛参与,明确了职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职工不只是听从命令的被动的生产者,而是有相当自主权、在一定范围内主要依靠自我控制进行工作的、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的生产者。“能力至上”的人事考核与评价体系,使职工的努力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自我控制与上级控制相结合的目标控制体系,保证了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偏差,保证劳动的有效性。
七、目标管理的局限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要以目标的准确设定为前提。保持目标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要求经理人员的内在素质较高。
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
目标管理的思想基础是职工具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需要组织长期对职工进行教育。
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由于目标设定中对不同部门的目标完成的难度很难做出精确判断,在评价、考核、制定奖惩方案时,上级领导会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方案,或为了回避矛盾不将目标成果与奖惩相结合,等等。
4.组织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由于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是组织可以形成自觉、自愿、愉快的工作环境;职工乐于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管理,体验工作成就感,而且认为工作中的成就感比金钱更重要。实践中并不完全如此。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1
1.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来的是(D )。
A.泰罗 B.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2.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 )原则。
A.现实性 B.权变性
C.关键性 D.协调性
3.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A)原则。
A.现实性 B.可行性
C.程序性 D.权变性
4.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 B.评估工具
C.指标体系 D.激励手段
5.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B )。
A.适当利润 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 D.理想利润
6.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 B)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A.企业目标 B.主要目标
C.次要目标 D.并行目标
7.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 B.短期目标
C.中期目标 D.长期目标
8.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有一位学者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他就是(C )。
A.E•C•施勒 B.R•利克特
C.D•麦格雷戈 D.罗宾斯
9.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B )以内。
A.2个 B.5个
C.10个 D.15个
10.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 )。
A.层次性 B.多重性
C.变动性 D.重合性
11.(B )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初
12.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D )。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权变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二、多项选择
1.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ABD)。
A.多重性 B.层次性
C.单一性 D.变动性
2.目标是组织制订计划的基础,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必需遵守正确的原则,它们是:(ABCD )。 12
A.现实性原则 B.定量化原则
C.权变原则 D.协调性原则
3.根据拉•柯•戴维斯等学者的观点,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以下类型:(ACD )。
A.主要目标 B.综合目标
C.并行目标 D.次要目标
4.目标分解过程中应注意(ABCD )。
A.目标体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B.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
C.要突出重点目标 D.目标分解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5.目标管理注重结果,所以,对部门、个人的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ABD )。
A.自我评定 B.领导评审
C.小组考核 D.群众评议
6.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ABCD )。
A.管理效率提高了 B.组织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C.职工主动参与目标的设立 D.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三、判断正误
1.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 )
2.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比较看来,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
3.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
4.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不仅把企业看成是经济组织,还认为企业应当担负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不仅是一个由职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包含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要素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这些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的目标。(√ )
5.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 )
6.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
7.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8.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
9.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
10.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
战略管理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特征
战略就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战略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全局性。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追求整体绩效最大化。
2.长远性。战略的着眼点是组织的未来,是为了谋求组织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
3.纲领性。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组织行动的纲领。
4.客观性。战略是在对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而提出来的。
13
5.竞争性。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顾客。
6.风险性。组织战略着眼于未来,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战略方案带有一定的风险。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战略远景。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业务。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战略体系构成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
1.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也称为公司总体战略,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确定每一种业务在组织中的地位。
2.业务层战略,处于组织战略体系的第二层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四、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
影响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竞争者的数量和相对实力大小。比如,当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大家的实力相当,市场竞争格局会相对平稳。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主要在于,新加入该行业的企业,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增加,而且它们还会带来对经营资源、市场份额的要求,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降低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
3.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往往会挤掉供方的一部分利润。具体的途径就是迫使供方降价,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服务。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如果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也可以挤掉购买者的一些利益。
5.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的出现会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产生冲击。因为,替代品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替代品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替代品价格、性能等因素。
五、稳定型战略的涵义和特征
稳定型战略,是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型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
稳定型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六、发展型战略的主要形式
发展型战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种形式:
1.密集型发展战略:是指集中组织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 14
市场占有率。
2.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在前向和后向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一种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后向一体化战略两种表现形式。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关联多元化和无关联多元化两种发展战略。
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同心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的经营领域,进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战略。
无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复合多元化,是指组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的新行业领域的战略。
七、收缩型战略的基本形式
收缩型战略是一种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战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抽资转向战略:是指减少在某一经营领域内的投资,并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更需要资金的领域中的战略。
2.调整性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为扭转不良的财务状况,使组织渡过危机而采取的收缩经营规模的战略。
3.放弃战略:就是出售企业的一个主要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可能是一个子公司,或一个事业部,或一条生产线。其目的就是收回资金,集中资源,发展其他业务,或进入更有前途的经营领域。
八、竞争战略的类型
竞争战略,就是业务层战略,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波特教授在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采用降低成本的方法实施其战略。
2.差异化战略,也称为标歧立异战略。如果一个组织在产业中寻求与众不同,它实施的就是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将组织资源集中于狭小的细分市场上,寻求成本领先优势或差异化优势的战略。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B )。
A.决策 B.预测
C.计划 D.组织
2.组织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粗线条的设计。这是战略管理的(A )特征。
A.纲领性 B.长远性
C.指导性 D.客观性
3.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D )。
A.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 D.职能战略
4.战略管理是组织(B )最重要的职责。
A.创始人 B.高层管理者
C.全体管理者 D.股东大会
5.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B )。
A.竞争战略分析 B.SWOT分析
C.BCG矩阵分析 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6.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依据是(C )。
A.竞争战略 B.组织目标
C.公司层战略 D.组织内部资源
15
7.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采用的是(D )。 A.一体化发展战略 B.多元化发展战略 C.稳定型发展战略 D.密集型发展战略 二、多项选择 1. 组织的战略远景包括以下内容:(BC )。 A.经营目标 B.经营理念 C.企业宗旨 D.企业资源 2. 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CD )。 A.语言晦涩 B.表述过长 C.狭窄 D.空泛 3.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BCD )。 A.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B.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C.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 D.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4. 战略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概括起来就是:(ABCD )。 A.战略分析 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 D.战略控制 5.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ABC )。 A.经营目标集中 B.管理简单方便 C.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D.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6.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战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AB )。 A.前向一体化战略 B.后向一体化战略 C.多维一体化战略 D.多元一体化战略 7.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CD )。 A.关联多元化 B.同心多元化 C.无关联多元化 D.复合多元化 三、判断正误 1.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 2. 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 3.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 4.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 ) 5. 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 )
决策
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职能的重要程度。决策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且渗透于管理的所有职能中。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
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
4.决策具有科学性。
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二、决策的类型
16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战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条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照决策的重复性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决策者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三、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新特点
1.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且影响面越来越大
2.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4.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群体
四、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在把握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方法。定性决策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定性决策方法,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包括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发函给某些专家,请他们提出意见或看法。经过多轮反复,直到意见趋于集中为止。
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邀请有关专家在敞开思路、不受约束的气氛下,针对决策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自由奔放思考的环境,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五、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优选决策方案的方法。根据所选方案结果的可靠性不同,一般分为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三类。
1.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决策方法的特点是,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特定的结果。用于确定型决策的方法,是盈亏平衡点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又称概率型、统计型决策方法,或称随机型决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决策树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决策人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未来事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小中取大法)、冒险法(大中取大法)、后悔值法、折衷法、等概率法等。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多项选择
1. 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BCD )。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战术性决策
2.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BD )。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日常管理决策
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D )。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 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 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4.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 17
的定性方法有:(ABD )。
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盈亏平衡点法 D.哥顿法
5.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CD )。
A.预测 B.决策
C.函询 D.反馈
三、判断正误
1.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 )1.×;
2.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 )2.×;
3.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3.√;
4. 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 )4. ×;
5.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 )5.√。
组织结构设计
现代组织是一个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如果没有一套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的各种资源就得不到合理配置,组织目标就难以高效实现。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就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组织及组织结构的含义
管理学中,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组织的含义。静态方面,指的是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动态方面,指的是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
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
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
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
3.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作。
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
(1)组织结构设计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2)力求以较少的人员、较少的层次、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3)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过程要有效率。
2.分工与协作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分工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
3.权责利对等原则
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在委以责任的同时,必须委以必需的权力,还必须有利益来激励。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或者权责不对等、不匹配等,都会使组织结构不能有效运行,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
4.分级管理原则
每个职务都要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他的直接领导是谁,下级是谁。正常情况下,等级链上的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每一个上级领导不得越权指挥但可以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要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
5.协调原则
一是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二是组织任务分配的协调。
18
6.弹性结构原则
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机构、人员的职责和职位都应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动。它要求部门机构和职位都具有弹性。
三、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
1.战略。战略是关于组织长远目标、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设想与筹划。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2.环境。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结构必须响应环境变化,才能和环境的动态匹配,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机械组织结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就需要设计有机的组织结构。
3.技术。技术是指组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知识、工具、技能和活动。技术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影响组织结构的设定。通常,组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水平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也会不同,或集权式,或分权式等。
4.规模。组织的规模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组织,管理层次越多、工作和部门的数量越多、职能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正规化程度越高、组织分权程度越高、高层领导的比例越小、专业技术支持人员的比例越高、书面沟通的文件越多。当然,规模不是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唯一因素,它与战略、环境、技术等因素一同决定着组织结构的设计。
四、直线职能制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
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并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现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这种结构下,下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这是一种按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的体制。
2.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势:
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陷:
(1)它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3)这种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
(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4.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适用范围
直线职能制结构适于产品单一、销量大、决策信息较少的企业,大中型企业组织较普遍采用。
五、事业部制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
1.事业部结构的特征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组织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2.事业部制的优点
(1)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
(2)事业部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组织的内部协作。
19
(3)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4)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等职能之间容易协调。
(5)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全能型管理人才。
3.事业部制的缺点
(1)总部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
(2)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3)由于科研资源的分散使用使得深层次研究活动难以开展。
4.事业部制的适用范围
事业部制适用于规模庞大、产品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组织,当总部的无形资产有巨大吸引力、管理能力很强,同时分公司又有独立的市场和独立的利益时适宜选择事业部制。
六、矩阵制结构
矩阵制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
1.矩阵制结构的特点
矩阵制组织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
2.矩阵制结构的优点
(1)将组织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3.矩阵制结构的缺点
(1)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和混乱感。
(2)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3)员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4)耗费时间,需要频繁开会以讨论冲突解决方案。
4.矩阵制结构的适用范围
(1)拥有中等规模和中等数量产品线的组织适宜采用矩阵结构。
(2)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部门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时,适宜采用矩阵结构。
七、网络型结构
1.网络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该网络组织结构的核心是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公司,他们的工作是直接监督公司内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协调同其他制造、分销和执行网络组织的其他重要职能的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一个精干的中心机构,以契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为基础,依靠外部机构进行制造、销售或其他重要业务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形式。
2.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1)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实现了更大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
(3)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充分授权式的管理。
3.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缺点
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4.网络性组织结构的适用范围
采用网络型结构的组织需要相当大的灵活性以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它适合于需要低廉劳动 20
力的组织,比如玩具和服装制造业等。
八、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类型
组织变革一般分为适应性变革、创新性变革和激进性变革三种。
适应性变革是渐进的变革,较容易为员工接受。
激进性变革是大规模的高压力的变革,变革的代价很大,一旦成功,对组织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性变革界于两者之间,变革的范围和程度也较大,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2.组织变革过程
弗里蒙特•卡斯特提出了组织变革过程的六个步骤:
审视状态----辨明差距----设计方法----实行变革----反馈效果
库尔特•卢因提出了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
解冻----变革----再冻结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 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与( A)相匹配。
A.组织目标 B.管理理念
C.组织结构 D.战略计划
2. 矩阵式组织属于(B )组织结构。
A.机械式 B.有机式
C.直线式 D.平行式
3.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
(A )原则。
A.责权利对等 B.分工与协作
C.分级管理 D.弹性结构
4. 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D )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A.职能制结构 B.直线职能制结构
C.事业部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
5.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B )。
A.职能制结构 B.事业部制结构
C.直线职能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
二、多项选择
1.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AB )。
A.机械式组织 B.有机式组织
C.集权式组织 D.分权式组织
2.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ABD )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 B.职责的规定
C.利润的高低 D.职位的安排
3.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ABCD )等。
A.战略 B.技术
C.环境 D.组织规模
4.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和职能型都有优势,它(ABC )。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 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 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5.组织变革可以分为多种,比如(BCD )。
21
A.特殊性变革 B.适应性变革 C.创新性变革 D.激进性变革 三、判断正误 1.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 ×) 2.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 ) 3.高科技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网络型组织结构的基础条件。(√ ) 4.组织发展是管理层的事,与普通员工无关。( ×)
人员配备
组织结构设计为企业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而要使企业组织系统运作起来还要依靠人的力量。因为,人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直接推动力。人员配备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组织结构中的所有职位,特别是管理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能量。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人员配备的含义及
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结构规定的职位数量与要求,对所需各类人员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中的各个职位,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
对于人员配备的影响因素,需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考察
组织需要这样的人:有知识和有能力的人;对组织有较高忠诚度的人;另外,还要为组织的发展和可能的人员流动储备后备力量。
2.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
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应注意:每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保证给每一位员工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还要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二、人员配备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要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人员。
2.量才使用的原则。根据人的能力和特点来安排工作。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尽量使所有人的能力都与其工作相匹配。
4.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程序。
三、确定管理人员需量的影响因素
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要考虑自然的和非自然的管理人员减员情况。
3.组织发展的需要。考虑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四、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
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
1.内部提升
内部提升,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地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引起同事之间的不团结;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2.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的优点是: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 22
力,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外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局面;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
1.管理的欲望。这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管理意味着对权力的运用,而对权力不感兴趣的人,就不会很好地运用权力,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2.正直的品质。正直是每个组织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对管理人员更是如此。
3.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不断发展。
4.决策能力。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决策。决策能力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5.沟通能力。管理人员既要善于理解别人,也需要别人理解自己。沟通的效果决定了管理者与员工相互理解的程度。作为管理者必须具有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
6.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实现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密切配合,所以管理者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7.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管理者未必是专家,但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仍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8.健康的身体素质。
六、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管理人员的考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贡献考评和能力考评。
1.贡献考评,是指考核和评估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即评价和对比组织要求某个管理职务及其所辖部门提供的贡献与该部门的实际贡献。
2.能力考评,是指通过考察管理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的管理工作,评估他们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分析他们是否符合现任职务所具备的要求,任现职后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能否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七、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
1.业务培训。让管理人员熟悉所在部门的业务性质和基本流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一。
2.管理理论培训。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
3.管理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活动能力等。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而得到提高。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管理者与人打交道必须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管理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原则。
A.因事择人 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 D.经济效益
2.应用模拟情景训练方法测试应聘者有较高的准确度,常用于招聘(D )。
A.中层管理者 B.基层管理者
C.普通管理者 D.高层管理者
3.考评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主要通过向(B )获取信息。
A. 上级部门 B.关系部门
C.下属部门 D.主管部门
4.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D )。
A. 上级考评 B. 群众考评
C.专家考评 D. 自我考评
5.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 23
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B )。
A. 有计划的提升 B. 职务轮换
C.委以助手职务 D. 临时提升
二、多项选择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BCD )。
A.有职位的人 B.有知识的人
C.有能力的人 D.对组织忠诚的人
2.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BCD )。
A.因事择人 B.人事动态平衡
C.量才使用 D.程序化、规范化
3.管理人员的内部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ABCD )。
A.调动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B.吸收外部人才
C.保证选聘工作的准确性 D.被聘者可以迅速展开工作
4.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CD )。
A.心理素质考评 B.业务能力考评
C.达标绩效评价 D.管理绩效评价
三、判断正误
1.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 )
2.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
3.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 )
4.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 )
5.在管理人员考评时,由上级人员填写的考评表主要是考核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 × )
6.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
领导
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领导者则是领导行为的主体,是领导的基本要素和领导活动的能动主体。每一个组织都有领导者,领导者是引导组织实现其最终目标的管理者。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源,个人自身影响力。
1.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包含三种:
(1)法定权力,是组织内部正式的管理职位所拥有的权力。
(2)奖励权力,是领导者对他人实施奖励的权力。
(3)处罚权力,是一种实施处罚的权力。
2.自身影响力
就是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领导者要努力修炼自我品德,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等等。
(2)学识。学识既包括知识、学问,也包括领导者的见识。
(3)能力。领导者还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4)情感。情感主要是指领导者要能真诚地关心下属,帮助下属,与下属进行情感交流,以情感人。
二、领导行为理论
24
领导行为理论就是通过对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教材介绍了三种领导行为理论。
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194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霍尔平和维纳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和定规维度。
关怀维度是指领导替下属着想、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并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程度。定规维度是指领导者以任务为导向、引导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的行为,在每一种维度中的位置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讲,两个维度皆高的领导者,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2.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把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员工导向的领导者十分重视员工需求。生产导向的领导者更强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结论认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更容易产生组织的高生产率、高工作满意度。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产生低组织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
3.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理论的出现,改变以往各种理论中“非此即彼”式的绝对化观点,指出在对生产关心和对人关心的两种领导方式之间,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
管理方格法,即以纵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形成 81个小方格,即81种领导类型。其中有五种领导类型最具有代表性:1-1型--贫乏的领导者;9-1型--任务式领导者;1-9型--俱乐部式领导者;5-5型--中间路线式领导者;9-9型--理想式领导者。
三、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影响较大的权变理论有:
1.菲德勒的模型
菲德勒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该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他认为决定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职位权力、 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根据下属的成熟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才会使领导取得成功。
下属的成熟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高成熟度的下属,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做好工作。
3.目标----路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目标相一致。按照这个观点,领导者不但要给下属指明目标,而且要帮助下属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为下属清理各种障碍,使其目标实现更容易。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对这种行为的认同程度。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他对下属的需要和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他对下属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绩效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者;支持型领导者;参与型的领导者;成就型的领导者。
四、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领导者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
2.知识素质。作为领导者,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 25
业知识。
3.能力素质。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认知能力,是指领导者认识事物的能力。
(2)情感能力,是指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克服自己情绪波动的能力。(3)意志能力,是指领导者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4)行为能力,是指领导者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与艺术。
五、领导班子的合理构成
领导班子是指在一个最高领导者统率下的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
领导效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领导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和搭配。因此,在配备组建各级领导班子时,要注重领导班子的内部结构,科学组合,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具体来说,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年龄结构
在考虑领导班子构成时要考虑成员的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老中青三代配置在一起,能够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能。
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一个领导群体中各种不同知识水平的成员的配比组合。不同领导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应根据工作要求对不同的领导人员进行配置。
3.能力结构
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把具有各种能力特长的干部配合在一起,组织成领导能力齐备而又高强的领导班子。大体来说,领导干部有以下几种类型:“思想”型干部、“实干”型干部、“智囊”型干部和“组织”型干部。将四种类型的人才合理搭配起来,就会使得领导班子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
六、领导决策的艺术
1.确定是否需要决策。领导决策艺术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究竟什么问题需要决策。当不采取行动会让情况变糟或者不采取行动会让机会白白溜走时,就需要进行决策。
2.鼓励人们提出不同意见。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会各不相同。为了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做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需要多听听人们的不同见解。
3.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做决策时要提出若干方案,能够应付突发事件和不时之需。
4.执行决策的人要参与决策。做决策时,领导要适当地下放权力,让执行决策的人参与决策,这样既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5.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决策被执行的时候,领导者首先要以书面形式明确决策执行的效果,然后制定决策执行的反馈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决策的执行情况,根据执行情况提供必要的支持或者调整原来的标准。
七、领导用人的艺术
1.唯才是举。对于领导者来说,用人要不受名望、年龄、资历、关系亲疏的局限,而是依据人的才能来选拔人才。
2.用人所长。领导者在用人时要用人所长,不能因为细小缺点而忽视人的大才大德。
3.知人善任。领导者在用人时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其工作,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4.要有勇气选拔名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八、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
1.依照组织目标来协调。
2.依照制度规则来协调。
3.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来协调。
4.其他技巧。领导者还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来协调组织的人际关系。这些技巧包括:转移法、不为法、换位法和糊涂法。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26
1.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C)。
A.两者的权力都源自职位 B.领导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C.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D.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自身
2.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D )。
A.法定权利 B.奖惩权力
C.组织权力 D.自身影响力
3.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C )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 B.9-1型
C.1-9型 D.5-5型
4.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A )。
A.高工作—高关系 B.低工作—低关系
C.低工作—高关系 D.高工作—低关系
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D )。
A.不为法 B.糊涂法
C.缓冲法 D.转移法
二、多项选择
1. 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ABCD )。
A.领导者 B.作用对象
C.被领导者 D.客观环境
2.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AB )。
A.关怀维度 B.定规维度
C.员工导向 D.生产导向
3.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BCD )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A.员工素质 B.职位权力
C.任务结构 D.上下级关系
4.领导干部大致有“思想型”、“实干型”、“智囊型”、“组织型”等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帅才”的是(AC )。
A.思想型领导 B.智囊型领导
C.组织型领导 D.实干型领导
5. 目标路径理论提出了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下属因素。下属因素主要是指:(ACD )。
A.控制点 B.工作群体
C.经验 D.知觉能力
6.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ABCD )。
A.转移法 B.不为法
C.换位法 D.糊涂法
三、判断正误
1.下属的成熟程度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是靠内部动机激励。(√ )
2.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
3.目标路径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 )
4.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
5.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 )
27
沟通
沟通,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了沟通,就无法正确理解彼此。管理者如果失去了正常的沟通渠道,就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流并理解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二、沟通的分类
1.按照功能不同,沟通可以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2.按照沟通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非言语方式和电子媒介沟通等。
3.按照组织系统不同,可以分为正式沟通(组织体系内的)和非正式沟通(不受组织框架限制的)。
4.按照沟通方向,可以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下行沟通是指上级将信息传达给下级,是由上而下的沟通。上行沟通是指下级将信息传达给上级,是由下而上的沟通。平行沟通是指同级之间的信息传递,这种沟通也称为横向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
1.组织障碍:由于地位差异、目标差异、缺乏正式沟通渠道、协调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沟通障碍。
2.个体障碍:阻碍有效沟通的个体方面的原因有选择性知觉、信息操控、情绪、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提示、发送者的信誉、沟通渠道选择不当等。
四、克服障碍的措施
1.组织行动:营造一种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气氛、全方位地开发并使用正式的渠道、鼓励使用多元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2.个人技能: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调整心态、使用反馈技巧、积极倾听、控制情绪、简化语言、注意非语言提示、要保证行动支持沟通。
五、组织冲突的含义
主要是指组织中的某种抵触和对立状况。这种对立状况可以是隐性的、微妙的,也可以是公开的、激烈的。组织冲突的存在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有破坏性。
六、冲突产生的原因
1.基本原因
(1)组织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2)组织中的个体观念不成熟:如自以为是、假设相似、利己动机等。
2.具体原因
(1)目标不同引起冲突
(2)利益分配引起冲突
(3)执行方法不同引起冲突
(4)角色不同引起冲突
(5)管理强势引起冲突
(6)沟通不畅引起冲突
七、管理者解决冲突的方法
1.协调解决。冲突发生后,管理者召集冲突的双方协商解决。
2.强制解决。即管理者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强行解决双方的冲突。
3.建立联络小组。当组织内部需要不同的部门精诚合作而部门之间又存在一些误会时,管理者可以建立一个联络小组。通过这个小组促进各群体之间的交往。
4.树立远大目标。远大目标会使得双方成员感到紧迫感和吸引力,而远大目标又是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的。这时,群体成员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原来的冲突就会消弭于无形。
5.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在组织中可能有各种引发冲突的诱因。需要管理者有的放矢地针对具体问题逐步改进,从而将组织系统本身带来的冲突诱因尽可能地减少。 28
八、激发冲突
1.理解激发冲突的意义:建设性冲突对组织有益。
2.激发冲突的方法:改变组织文化、模棱两可的态度、空降人才、重新建构组织、任命吹毛求疵者等方式。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D )。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C.将工作布置下去 D.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2.按照功能进行分类的沟通类型中,(B )具有润滑剂的作用。
A.工具式沟通 B.情感式沟通
C.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D.都不具有
3.(C ) 的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持久、有形、可以核实。
A.口头沟通 B.非语言沟通
C.书面沟通 D.电子媒介沟通
4.下级不愿意向上级传递坏消息,怕被上级认为自己无能;而上级也可能没有注意到下级的贡献,把下级的贡献归到自己头上,引起下级不满。这种引起沟通组织障碍的原因是( A )。
A.地位差异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协调不够
5.人们只记忆经过自己的选择愿意记忆的信息,这种认知过程产生的沟通障碍是由于个体障碍中的
(C )原因造成的。
A.情绪 B.信息操控
C.选择性知觉 D.非语言提示
6.导致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中,( B )是由于组织中的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历、禀赋等都各不相同而导致的。
A.组织中个体自以为是的态度 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C.组织中个体假设相似的存在 D.组织中个体利己动机的存在
7.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 )。
A.建设性冲突 B.破坏性冲突
C.日常冲突 D.利益性冲突
8.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D )
A.建立联络小组 B.强制解决
C.协调解决 D.解决问题
二、多项选择
1.信息沟通一般包含下列环节:( ABCD )。
A.信息源发出经过编码的信息 B.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信息
C.接受者接受信息并解码 D.信息反馈
2.按照组织系统划分,沟通方式分为(CD )。
A.工具式沟通 B.情感式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3.下列沟通障碍中,属于组织障碍的有( ABCD )。
A.地位差异 B.目标差异
C.缺乏正式沟通渠道 D.协调不够
4.组织冲突产生的基本原因有(ABCD )。
A.组织中个体自以为是的态度 B.组织中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C.组织中个体假设相似的存在 D.组织中个体利己动机的存在
29
5. 管理冲突一般包括( ABD )等步骤。
A.诊断冲突 B.分析冲突
C.支持冲突 D.干预冲突
(三)判断正误
1.沟通过程中有了反馈,表明信息接受者收到并完全理解了信息发出者的信息。( × )
2.人们常常会说:“那不是我的意思!”或者“我还以为是这样!”这些话反映了错误地发出和接收信息在沟通中经常出现。(√ )
3.口头沟通虽然其比较精准,但是耗时较多,同样时间内所表达的信息远远不能与书面沟通相比。(× )
4.非语言沟通主要包括身体语言和语气语调等。非语言沟通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身体语言等非语言方式能够令人信服地表达人的真情实感。(√ )
5.采用轮盘式沟通模式时,每位成员都可以与其他每个人自由沟通,因此沟通快,但由于沟通渠道太多,容易造成混乱并且降低传递信息的准确度。(× )
6.研发部门想要达到最好的技术状态,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部门需要尽快地把产品推向市场,需要赶时间。双方在沟通时就容易出现争执。这是由于目标不同导致的沟通障碍。(√ )
7. 情绪异常影响人们的有效沟通,使信息的传递严重受阻。所以,当管理者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最明智的做法是停止沟通。但是,由于管理者是沟通的主体,因此如果沟通的对象情绪不稳定,则不需要停止沟通。(× )
8. 在组织管理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需要运用管理技巧有效地解决冲突。千万不能激发冲突。(× )
控制的基础
管理的控制职能是对组织绩效的衡量与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得以完成。这是企业组织中从高层到基层的所有管理人员都必须承担的职责。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控制的含义
管理者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控制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控制工作是组织中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
二、控制的作用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
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
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三控制的主要类型
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环节,可将控制划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1.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给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
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2.前馈控制:又称预先控制,是指通过观察情况,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规律,预测趋势,正确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将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简言之,前馈控制就是“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3.反馈控制:指管理者通过分析工作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并分析成因,然后拟定纠偏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防止今后再度发生。
四、控制系统及其特点
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信息和控制措施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控制系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30
1.控制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控制系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
3.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五、控制工作过程
控制工作包括三个步骤:制定控制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纠正偏差。
1.制定控制标准:要控制就要有标准。没有控制标准,就无法实施控制。制定控制标准,一要确定控制指标,二要制定控制标准的要求。
2.衡量工作绩效:对照控制标准衡量实际工作绩效是组织控制过程的第二步,它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步骤:一是评定或预测计划的执行情况;二是进行实绩与控制标准的比较,并判定偏差的程度大小。
3.纠正偏差:首先分析偏差的成因,然后采取包括改进工作方法、改进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调整或修正原有计划或标准等措施纠正偏差。
六、控制工作的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控制工作必须围绕既定的组织目标及为达成目标而制定的计划展开。
2.控制关键点原则: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最为重要的事项、活动或环节上。
3.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纠偏措施的安排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4.灵活性原则:控制要有弹性,要制定多种应付变化的预案且留有一定的后备力量,并采取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方法来达到控制的目的。
5.经济性原则:要把控制所需的费用与控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经济上的比较,只有当有利可图时才实施控制。一方面要求应有选择地实施控制,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控制的各种耗费而提高控制效果。
七、有效控制的要求
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念
2.控制工作要同计划和组织相适应
3.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
4.控制工作要切合管理者的个人情况
5.控制系统要与组织文化匹配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能够有效发现计划与计划实施之间差距的管理环节是( C )。
A.领导 B.组织
C.控制 D.决策
2.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过程,而( B )始终是一次管理循环过程的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管理循环过程的起点。
A.计划 B.控制
C.协调 D.指挥
3.即时控制通常指的是(A )。
A.现场控制 B.前馈控制
C.反馈控制 D.全面控制
4.依据控制措施作用的(D )不同,控制可分为现场控制、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A.内容 B.范围
C.对象 D.环节
5.某企业将2006年本企业的历史最高利润额作为本年度的利润指标,这在控制标准中属于(A )。
A.历史标准 B.计划标准
C.最高标准 D.年度标准
6.在控制标准中,诸如单位产品产出所需工时数、耗电量、原材料消耗量,及单位机器台时产量、货运吨公里油耗等标准属于( B )。
31
A.价值标准 B.实物标准
C.收益标准 D.成本标准
7.某单位制定的年终考核指标中有一条“工作要认真负责”,这样的标准不符合控制标准的( C )要求。
A.目的性 B.多元性
C.可检验性 D.协调一致性
8.控制工作应当着眼于组织发展的整体需要,这就要求控制应具有(A )。
A.全局观念 B.与计划协调一致
C.建立客观标准 D.切合管理人员特点
二、多项选择
1.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 ACD )。
A.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B.行业主管人员
C.中层管理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
2.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AB )等类型。
A.全面控制 B.局部控制
C.官僚控制 D.文化控制
3.控制系统是指由(ABCD )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
A.控制主体 B.控制客体
C.控制信息 D.控制措施
4.下列选项,(ACD )属于没有确定的实物单位而只以一定的金额予以表示的控制标准类型。
A.销售额 B.耗电量
C.成本总额 D.工资总额
5. 用于衡量工作绩效的各种信息应满足( ABC )等方面的要求。
A.及时性 B.可靠性
C.经济适用性 D.灵活性
6. 为了保证对组织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者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ABD )。
A.目标明确原则 B.控制关键点原则
C.刚性原则 D.及时性、经济性原则
三、判断正误
1.控制就是为了确保既定的组织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检查、监督、纠正偏差等管理活动的统称。(√ )
2.控制工作只是上级主管人员或主要是中层主管人员的职责。(× )
3.前馈控制实际上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控制。( × )
4.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主要从事例外性的、非程序性和重大的程序性控制活动,而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集中从事例行的、程序性的控制活动。( √ )
5.控制的目的必须是对控制客体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价。( × )
6.成本标准和收益标准都属于实物标准。(× )
7.统计师和会计师喜欢用复杂的表格形式,工程技术人员喜欢用数据或图表形式。控制工作必须切合管理者的个人情况。(√ )
控制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组织控制体系分为人员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系统、作业控制系统和全面绩效控制系统等。不同的控制系统采用的控制方法也是不同的。
第一部分 内容提要
一、人员控制系统构成和功能
1.人员控制系统构成:控制对象是员工的行为,控制主体是各级管理者,控制信息主要有岗位说明 32
书、操作规程、人员履历、工作汇报、绩效考评信息等,控制方法包括直接监督、职位设计、人事调整、培训、股票期权、报酬、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等。
2.人员控制系统的功能:为岗位或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员;明确任务及偏差的责任人;调动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二、人员控制方法
1.人员配备与人事调整:为岗位或为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员和进行必要的调整。
2.培训:确定培训需求,细化总体培训需求,选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3.授权: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授权有助于实现下属的自我控制,进而提高控制的有效性。
4.工作汇报:要求下属定期或不定期地递交工作汇报是一种普遍的控制方法。工作汇报是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的书面材料。中心问题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肯定成绩和找出问题。撰写工作汇报时要满足客观性、典型性、指导性、证明性要求。
三、作业控制系统
对作业系统的控制主要围绕质量、成本和采购等问题展开。
1.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包括产品质量控制和工作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控制是企业为生产出合格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和减少无效劳动而进行的控制工作。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2.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与会计手段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3.成本控制
(1)成本中心。为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许多组织引用了成本中心的概念。工厂、部门、工作区都可以被当作独立的成本中心,而且其主管人员对其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负责。
(2)成本控制过程。制定控制标准,确定目标成本;根据各种数据记录、统计资料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成本。
4.采购控制
包括评价和挑选供应商,确定并执行经济订货批量。
四、预算控制的程序
第一步,深入了解企业在过去财政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和企业在未来年度的发展需要,以此作为企业制定预算的主要依据。
第二步,围绕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制定企业的总预算,主要包括收入总预算、支出总预算、现金流量总预算、资金总预算、主要产品产量和销量总预算等,并粗略编制企业的预算资产负债表。
第三步,将企业总预算中确定的任务层层分解,由各个部门、基层单位以及个人制定本部门、本岗位的预算,并上报高层管理部门。
第四步,企业高层决策者在综合企业各个部门的上报预算后,调整部门预算甚至调整总预算,最终确定预算方案,并下发各部门。
第五步,组织贯彻落实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予以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有针对性的纠偏措施。
五、零基预算
1.零基预算的基本思想:在每个预算年度的开始时,把所有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视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预算人员以一切从零开始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各项活动的实际需要安排各项活动以及各个部门的资源分配和收支。
33
2.零基预算的程序:建立预算目标体系、逐项审查预算、排定各项目、各部门的优先顺序、编制预算
六、全面绩效控制系统构成
1.控制主体:组建以组织战略决策者为核心、部门管理者参与的战略绩效考评小组,由该小组组织实施考评工作。
2.控制客体:全面绩效是相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而言的,它以部门绩效为基础,与组织资源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3.控制标准:首先分析组织战略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组织文化的要求,选择关键的考评指标,设计控制标准。不仅要有财务评价指标,还应包含用于对组织流程合理性、管理制度有效性、组织文化健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的非财务性指标。
七、财务控制
1.损益控制:损益控制常用的财务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销售利润率说明某种产品获利的能力,而投资收益率则反映企业资产创造利润的效率。
2.流动性控制:主要用于检验企业资产变现并用于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进而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主要反映企业偿还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债券等长期债务的能力状况。
3.运营能力控制: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而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八、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组织战略为出发点,通过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等四类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战略的实施轨迹,实现绩效评价—绩效改进以及战略实施—战略修正的目标。
第二部分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是( B )。
A.各级管理者 B.员工的行为
C.人事部门 D.主管人员
2.基层管理者常用的控制方法是( B )。
A.培训 B.直接监督或巡查
C.股票期权 D.人事调整
3.人事调整的目的是(C )
A.企业效率最大化 B.企业利润最大化
C.保证工作或任务的完成 D.节约成本
4.进行质量控制,首先应该掌握(C )。
A.成本收益分析法 B.供应链管理方法
C.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D.预算控制
5.对于营利性组织来说,( B )是提高组织经济效益或获取价格优势的基本途径。
A.质量管理 B.降低成本
C.采购控制 D.产品控制
6.确定目标成本的方法中,(D )是以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确定的各项劳动定额、消耗定额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
A.历史成本法 B.计划法
C.定量法 D.定额法
7.对供应商的评价中,(C )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求变化的能力。
A.技术能力 B.服务能力
C.协同能力 D.供应能力
34
8.(D )是指以组织整体为范围,涉及组织所有收入或支出项目的总的预算。
A.部门预算 B.收入预算
C.刚性预算 D.总预算
9.( B )控制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进而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A.流动性 B.运营能力
C.损益 D.成本
10.( D )反应企业资产创造利润的效率。
A.销售利润率 B.产品合格率
C.固定资产折旧率 D.投资收益率
二、多项选择
1.人员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BD )。
A.明确任务及偏差的责任人 B.为岗位或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员
C.合理安排薪酬 D.调动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的执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一般来说,对作业系统的控制主要围绕( BCD )等问题展开。
A.利润 B.质量
C.成本 D.采购
3.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 BD )。
A.单位成本 B.固定成本
C.平均成本 D.可变成本
4.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ABCD )。
A.刚性预算和弹性预算 B.采购预算和成本预算
C.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D.总预算和部门预算
5.零基预算的程序包括( ABCD )。
A.建立预算目标体系 B.逐项审查预算
C.编制预算 D.排定各项目、各部门的优先顺序
6.从组织层次上来看,绩效可以划分为( ABC )。
A.员工个人绩效 B.部门绩效
C.全面绩效 D.董事会绩效
三、判断正误
1.人员控制系统的控制主体是各级管理者。招聘、培训、报酬、绩效考评等工作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 × )
2.授权是指上级把自己的职权授给下属,使下属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 )
3.培训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训机构的选择。(× )
4.质量不仅仅是指服务质量,还包括产品质量、管理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服务和写作的质量等。(× )
5.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不同环节发现的有关信息要尽可能在组织内部共享,以利于共同提高产品质量。(√ )
6.在作业系统的产出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越高,作业系统的效率越高。( × )
7.采购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输入品进行评价和挑选,以确保输入品的质量、数量和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
8.员工个人绩效与组织资源条件、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 )
9.在平衡记分卡的实施过程当中,会受到文化、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质与俄和影响。(√ )
《管理学基础知识》真题
一、单选题
1.在组织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管理的宗旨是( )
35
A.人与物B.信息C.机构D.目的
2.“管理既是决策”,这是(P28)的见解。
A. 泰勒 B. 梅奥C. 法约尔 D.西蒙
3.管理的载体是(P7)
A.组织B.资源C.人际关系D.指挥系统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职能是(P26)
A.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D.计划、组织、决策、指挥、控制
5.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来源于(P27)
A.现代管理理论 B.管理过程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霍桑试验结论
6.“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由(P26)提出的。
A泰罗B法约尔C马克斯•韦伯 D切斯特•巴纳德
7.“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提醒我们要深入认识现代管理学的( )特点。
A.强调系统化 B.强调效率与效果
C.强调人的因素 D.强调预见能力
8.下述战略类型属竞争战略的是( )。
A.发展战略B.差异化战略C.紧缩战略D.维持战略
9.通过内部条件分析,是为了正确识别和把握企业或组织存在的(P258)。
A、机会与威胁 B、威胁与劣势
C、优势与劣势 D、机会与优势
10.使计划数字化的工作被称为(P209)
A、规划B、决策C、预测D、预算
11.敢冒风险是( )工作的基本要求。
A、计划B、预测C、决策D、战略
12.下面那种现象体现群体决策的弊端( )。
A从重现象B群策群力C多样化方案D普遍接受
13.下列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中,组织不可以控制的是( )。
A、价格水平 B、政治环境
C、职工情绪 D、组织内部政策
14、把战略上一致、竞争对象相同、市场重点类似的同类业务或产品大类归于一个部门属(P110)
A. 职能部门化 B. 用户部门化
C. 产品部门化 D.地区部门化
15、某公司设有:一名总经理,一名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一名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和一名主管财务的总经理。则该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按(P110)
A.区域划分部门 B. 职能划分部门
C.顾客划分部门 D.生产工艺划分部门
16、管理层次较多而管理幅度较小的高耸形组织结构的优点是(P110)
A、缩短上下级距离
B、信息纵向流通快,管理费用低
C、管理严密、分工明确、上下级易于协调
D、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极性和满足感
17、对于规模小、任务较为单一且人员较少的组织,一般适宜于采用(P106)
A、职能制的组织结构B、直线制的组织结构
36
C、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D、矩阵式的组织结构
1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可以适当加大(P109)
A、所处管理层次较高的主管人员
B、工作环境不稳定C、计划完善
D、不同下属工作岗位的分布比较分散
19、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P161)(人类5个层次的需要)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歌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D.一个安全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0、有一位老教授,30年的教学生涯,学术成果丰硕,虽不是学校的中高层领导,但许多老师都愿意听他的。这位教授的权力主要来源于:( )
A.强制权力B.奖赏权力C.专家权力D.感召权力
21、根据管理方格理论,(P149)是最理想的领导方式。
A.1.1型 B.1.9型 C.9.1型 D.9.9型
22、在何种情况下,金钱可以成为“激励因素”,而不是“保健因素”?(P165)。
A.那些未达到最低生活标准、急于要养家糊口的人的计件工资。
B.组织在个人取得额外成就而很快给予的奖金
C.以上两种情况均可使金钱成为“激励因素”
D.无论什么情况下,金钱都只能是“保健因素”。
23、管理者在视察中,发现一名员工操作机器不当,立即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是一种(P200)。
A.反馈控制B.现场控制C.事前控制D.指挥命令
24、为了使受训者能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工作经验,为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最好采用( )的培训方式。
A.理论培训B.辅导C.设立副职D. 职务轮换
25、控制工作的第一步是:(P202)。
A.衡量成效B.拟定标准C.纠正偏差D. 查明原因
26、解决直线与参谋间矛盾的主要方法有(P107)
A.取消参谋岗位 B.双方共同组成团队
C.参谋独立提出建议 D.增强直线的权力
27、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P106)
A权力集中B命令统一C分工明确D决策迅速
28、项目团队是一种(P135)
A、永久性团队 B、临时性团队
C、知识性团队 D、水平型团队
29、决策中的有界理性观点最早是由(P28)提出的。
A、孔茨B、德鲁克C、巴纳德 D、西蒙
30、最常用的定性预测方法是(P90)。
A、专家意见法 B、因果分析法
C、时序分析法 D、投入产出法
31、描述了一个组织的内部特征,这类特征是我们能够对不同的组织加以衡量和比较,这些被称为组织的(P105)
A. 背景性特征 B.结构性特征
C.一般性特征 D.具体性特征
32、一般地说,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管理的幅度就越(P109)
A.小 B.大 C.不确定 D.越小越好
37
二、多项选择题
1.管理学的特点有( )。
A一般性B边缘性C历史性D.多样性E实践性
2.法约尔认为企业经营活动包括管理以及(P25-26)
A.技术B.商业C. 财务 D.核算 E. 安全
3.企业竞争战略主要反映为(纲P4)。
A.总成本领先战略B.差异化战略
C.一体化战略 D.目标集聚战略 E.多角化战略
4.下列哪些属于计划工作的原理(P69-70)。(其余组织工作原理)
A .权责一致原理 B.职务明确原理
C.许诺原理 D.灵活性原理 E.管理宽度原理
5. 一般来说,越是组织的下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P74)。
A.战略型B.经验型C.程序型D.风险型E.战术型
6、组织变革的领域主要在于 ( )
A.结构B. 战略C.技术D.人员E. 流程
7、下列哪些组织结构具有双重领导的弊端:(P06-107)
A、直线制B、矩阵制C、直线职能制
D、事业部制 E. 职能制
8、组织中职权的形式主要有(P105-106)
A.直线职权B.参谋职权C.职能职权D.例外职权
9、与正式组织相比,非正式组织的特点是:(P103)
A.随意性B.不稳定性C.稳定性D.规范性E.凝聚性
10、以下属于不确定性决策的方法有:(P94)。
A.决策树法 B.后悔值法 C.悲观法
D.乐观法 E.量本利分析法
11、下列属于反馈控制的有:(P199-200)。
A.产成品的质检 B.年终的人事考评
C..预计公司产品需求量下降之前就开始准备开发新产品(前馈) D.现场的监督(现场) E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稽查
12、根据三种领导方式理论,下列描述符合放任式领导的有:(P147)。
A.政策由集体讨决定B.组织成员有完全的决策权
C.所有工作步骤和技术都由领导者发号施令
D.领导者对下属较少接触
E.领导者尽量不干涉下属的工作
怀特李皮特:权威式领导、参与式领导、放任式领导
13、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沟通形式不拘B.速度快C.可以提供“内幕消息”
D、遵循指挥或层级系统进行E.易与控制
14、平衡记分卡的指标由哪些因素组成:( )。
A.财务 B.内部过程 C. 学习和成长
D.内部业务 E.顾客
15、根据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下列哪些属于激励因素:(P165)。
A.工作条件B.成就C管理政策D. 人际关系E.赏识
三、案例题
美琳凯开始经营自己的化妆品公司,她从意大利一家小型的香水厂得到了一套化妆品配制流水线,租用了一座旧仓库,并安装了一套小型的化妆品灌瓶与包装生产线。三年后,公司经营初见成效,她打 38
算扩展产品,增添生产线,建立分销网络。
美琳凯向外界阐明公司的业务:“本公司准备生产一套高质量的化妆品系列,在美国东北部通过百货商店和专业商店销售给高收入的顾客,并成为意大利香水在美国市场上的头四位代理人中的一个。”她对公司员工说提出要求,要在下一年度使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00万美元。
她去银行借钱,银行问她有何独到之处,她回答说:第一、她只批发给独家经销她的产品的那些百货商店和专业商店;第二,如在圣诞节旺季到来的前三个月之前来采购的话,会对那些商店的价格上打对折,甚至更优惠。同时,她在公司规定,要求对所有来购货的订单先核实信用,然后在装货起运之前才在价格上标出适当的折扣。公司货运室管理人员要求:“绝对不可以在信用部门认可之前运走任何东西。”
美琳凯在得到所需的贷款后,着手制定具体的计划。她特别想达到的一个目标是:在美国东部的五座大城市里,开设自己的经销办事处。因此,她巡视了十座城市,寻找最佳的落脚点,最后选中了其中的五座城市后,她和律师与销售部经理一起为那些落脚点办理租约设立一套程序,然后确定了最后期限,即明年的6月1日,这些办事处开张营业。
1、她向外界对公司的业务的描述阐明了该公司的(P67)
A使命B目标C战略计划D战术计划
2、美琳凯对公司职工提出的下一年度使公司的销售额达到300万美元,是针对哪一部分员工而规定的目标?( )
A销售部门 B财务和信用部门
C律师和销售部门 D全公司职工
3、她在答复银行人士的提问所说的两条,属于公司的何种计划?(P68)
A战略 B政策 C规章 D预算
4、要求货运室管理人员不可以在信用部认可前运走任何东西,这是一条(P67)。
A政策 B 程序 C规章 D 预算
5、美琳凯化妆品公司的经营战略是:(纲p4)
A低成本战略 B差别化战略
C集中一点战略 D无明确的战略
一、1-5DDACD 6-10BBBCD 11-15CABCB 16-20CBCCC 21-25DABDB 26-31CCBDA
31-32BA
二、1ABCDE 2ABCDE 3ABD 4CD 5CE 6ABCED 7BE 8ABC 9ABE 10BCD 11ABE 12BDE 13DE 14ABCED 15BE 三、1-5 BADAC
单项选择题
1.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是强调管理的:(P7)
A.复杂性B.有效性C.实践性D.精确性
2.以下对管理的应用范围的认识,正确的是哪一项?()
A.管理仅适用于企业组织
B.管理仅适用于大型组织
C.管理不适用于非盈利性组织
D.管理适用于所有组织
4.(P74)对组织总的长远目标和战略计划感兴趣,他们更关心如何制定战略计划,把竞争对手的市场夺过来,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等。即关心的是战略性工作。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专业管理者
5. 由于决策者在具体工作中不可能做到完全合理,因此,决策者在选择方案时往往是遵循:() A最优标准B满意标准C随意标准D最差标准
6.决策者无法确知每一可行方案出现的结果是什么,也无法估算出概率的决策,称为:(P94)
39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程序型决策
7. 某产品生产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生产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市场价格为8元。如果企业的目标是该产品每年盈利100万元,企业每年应该生产多少产品?( )
A.20万 B.25万 C. 40万 D.50万
160/4=40
8.美国“管理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诞生了:(P24)
A.劳动分工B.人际关系论C.事业部制D.科学管理
9.下列哪种管理措施,是基于人性假设中的“经济人”假设 (P27)
A.工作方法标准化、制定劳动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B.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需要,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主张参与管理。
C.给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内在奖励。
D.管理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
10.人的一定的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并产生一定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反之;这种行为就会削弱甚至消失。这是哪种理论的观点:(P170)
A期望理论 B公平理论
C强化理论 D需求层次理论
11. 以下哪种现象不能在需要层次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P161)
A.一个饥饿的人会冒险去寻找食物
B.穷人很少参加排场讲究的社交活动
C.在陋室中苦攻“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D.一个安全需要站主导地位的人,可能因为担心失败而拒绝接受富有挑
12. 某公司设总经理一人,副总经理四人,下设六个科室和三个车间,分别由副总经理直接负责。由此可以看出,该公司总经理的管理幅度为:(P108)
A.3人B.4人C.5人D.15人
13. 从发生的先后顺序看,下列四种管理职能的排列方式,哪一种更符合逻辑?(P3)
A. 计划、控制、组织、领导
B.计划、领导、组织、控制
C.计划、组织、控制、领导
D.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4.下列因素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有:(P165)
A、领导的赏识 B、个人的发展前途
C、工作上的责任感D、工作条件
1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信息沟通的基本要素:(P181)
A.发送者 B.编码
C.传递的信息内容D.反馈信息的渠道
16.领导工作是否有效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下不属于这三个要素之一的为:( )
A.授权B.领导者 C.被领导者 D.环境
17.下述哪一项活动属于前馈控制?(P199)
A.审查帐目 B.年终总结
C.产品质量检验 D.原材料质量检验
18.以下属于来源于领导者个人权力的有:(纲P6)
A奖赏权B.法定权C.感召权D.强制权
19.某公司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的是矩阵型,这种组织结构可能带来的最大缺陷是什么? ( P107 )
A. 多头指挥 B.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
C. 高层管理者难以控制D.职权职责不清。
40
20.企业中管理人员的选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拔的方式不外乎两种: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对于内部提升的方法来说,其局限性有:(P123 )
A. 会打击组织中其他员工的积极性
B.需要较长时间的熟悉
C.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无法深入了解
D. 近亲繁殖
21.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伴随着()的出现而产生的。
A、自然界B、人类C、生物D、组织
22.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每个方案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是可以估计的。这种决策称之为:(P94)
A.确定型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不确定型决策 D.程序型决策
23. 具有“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特点的组织结构是:(P108)
A.直线制B. 直线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
24. 以下不属于决策要素的是(P94)
A.决策者B. 决策方法C.决策准则D. 决策结果
25.管理的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P63)
A、组织结构的蓝图B、组织的领导方式
C、组织中的工作设计
D、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26. 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倾向于(P74)
A.战略性、非程序化B.战略性、程序化
C.战术性、程序化 D.战术性、非程序化
27.(P67)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行动的规定。
A.规则 B.程序 C.政策 D.规划
28. 管理者对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 (P103 )
A.设法消除B.善加管理C. 严加管制D.积极鼓励
29. 企业组织中管理干部的管理幅度,是指他(或她):(P108)
A.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机构、单位)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以上都不对
30. 企业经营方案决策最终所选出的方案一般为:P97
A.成本最低的方案B.较为满意的方案
C各个目标都最佳的方案D.实现利润最大的力案
31. 如果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期望值较低,但效价较高,则他干这项任务的积极性:()
A.高 B.低 C.中等 D.难以确定
32. 矩阵结构的组织违背了以下哪个原则(P107)
A.统一领导B.管理幅度C.责权一致D.分工原则
33. 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与处于相对稳定环境中的主管人员相比较,处于迅速变化环境中的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要:(P109)
A. 宽一些B.窄一些C.没有区别D.不好说
34. 一般来说,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大的外部环境类型是:( )
A.稳定而简单的环境B.动态而简单的环境
C.稳定而复杂的环境D. 动态而复杂的环境
35. 某企业规定,员工上班迟到一次,扣发当月50%的奖金,自此规定出台之后,员工迟到现象基本消 41
除,这是哪一种强化方式?(P170)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忽视
36. 许多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通常采用的是直线制形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所具有最大优点是:(P106)
A.能够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B.加强了横向联系,能够提高专业人才与专用设备的利用率。
C.每个下级能够得到多个上级的工作指导,管理工作深入细致。
D.命令统一,指挥灵活,决策迅速,管理效率较高。
1-5 CDAB 6-10CCDAC 11-15CBDDB 16-20ADCAD 21-25 DBCBD 26-30AABAB 31-35 BAADB 36D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
A社会科学B.经济学C.边缘科学D.自然科学
2“管理机构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指的是法约尔管理十四原则中的哪一项?(P26)
A.统一指挥原则 B.统一领导原则
C.等级链原则 D.集中化原则
3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中对职工的定性是(P27)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4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P28)
A韦伯 B.孔茨 C.巴纳德 D.西蒙
5计划工作中强调抓关键问题的原理是(P69)
A.灵活性原理 B.许诺原理
C.改变航道原理 D.限定因素原理
6狭义的决策指(P92)
A选择方案B评价方案C比较方案D拟定方案
7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P109)
A横向结构问题 B.纵向结构问题
C横向协调问题 D.纵向协调问题
8下列沟通网络中传递信息速度最快的是(P185)
A链式 B.轮式 C.Y式 D.圆周式
9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对主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需要是(P163)
A权力需要B社交需要C成就需要D安全需要
10领导性格理论认为,识别有效领导者的主要因素是(P144)
A.领导者个人的作风 B.领导者个人的素质
C领导者个人的领导艺术D领导者个人的性格特征
11控制工作的关键步骤是(P202)
制定计划B.拟定标准C.衡量成就D.纠正偏差
12从某种意义上说,PERT属于(P199)
A前馈控制B反馈控制C现场控制D间接控制
13以下哪一点是属于“权变管理理论”的最大特点?P153
A 重视人的因素
B 力求决策中减少个人艺术成份
C 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等
D 通过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4目标管理的宗旨在于(纲P3)
A 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42
B 用“民主式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C 用“参与式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
D 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独裁式的管理”
15管理层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P109
A 职能分工的需要B 管理宽度的限制
C 权责明确的需要D 部门划分的需要
16以下哪一点不是有效激励的要求
A 坚持物质利益原则B 授予权力
C 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D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17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认为,极有成就的领导者采用的管理方法是P148
A利用-命令式B温和-命令式C商议式D集体参与
18组织的最高决策层,由于工作复杂多变,其管理宽度P109
A 宜宽些 B 宽窄没关系
C 宜随机安排 D 宜窄些
19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P25
A 制定工作标准 B 提高效率
C 科学培训工人 D 提高收入
20菲德勒将领导风格区分为关系取向型和任务取向型。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该怎样确定你是关系取向型的领导风格?(P153)
A.你把最难共事的同事描述得比较积极。
B.你对最难共事的同事看法比较消极。
C.你主要感兴趣的是工作任务。
D.你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任务都很重视。
21领导的基础性权力有五种,其中包括(P144)。
A.合法权、指挥权、控制权
B.惩罚权、奖励权、支配权
C.模范权、专长权D.制度权、法定权
22根据领导者运用职权的方式不同,可以将领导方式概括为专制、民主与放任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式领导方式的主要优点是(P147)。
A.纪律严格,管理规范,赏罚分明
B.组织成员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权
C.按规章管理,领导者不运用权力
D.员工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23王先生是某公司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一年前被调到公司企划部任经理。考虑到自己的资历、经验等,他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试分析下列哪一种情况下,王先生的领导风格最有助于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P153(菲德勒权变理论)
A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好但职位权力弱。
B企划部任务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差但职位权力强。
C企划部任务不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差但职位权力弱
D企划部任务不明确,王先生与下属关系好但职位权力强
24一位在政府职能部门多年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年管理者,新近被任命为某研究所的所长。面对陌生的学科专业和资深的研究人员,该所长感到有点无从下手。如果要就他如何有效地开展新工作提出原则性建议,你首选的是:( )
A明确各研究人员的研究目标与任务,实行责权利挂钩考核。
B充分尊重专家,努力将研究人员的个人兴趣与组织发展目标协同起来。
C充分尊重专家,按专家意见办,全力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43
D以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和专长为基础生成组织目标。
25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公司的快速发展时期,为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这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人力资源部前几年在内部进行了较细致的专业分工,从而使有关人员可以快速熟悉专业,提高业务水平。但近来公司领导发现该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出现了一定的滑坡,许多成员不满于单调乏味的工作。对此,你认为最好采 取下列哪一措施?
A严格内部规章制度,以改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B调整该部门领导班子,促其改变当前的工作面貌。
C以工作丰富化为原则,进行工作和职务再设计。
D调整该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部门职能分解出去。
26早晨8点30分,公司常务副总、董事老杜接到市政府电话,通知企业开展冬季消防检查;10分钟后老杜打电话给保卫部,通知他们去处理这项要求;9点15分,老杜接到库房电话,被告之房屋后墙再次被人敲了个洞,又有几十箱产品被偷走;8分钟后,老杜打电话给市公安局请他们改善本地治安情况......。整个上午老杜接电话、打电话,倒也挺忙。根据管理方格理论,你认为老杜最接近哪种类型领导者? P149 A1.1型 B5.5型 C9.1型 D1.9型。
27你的部门因预算的限制,有必要进行整编。你请了本部门中一位经验丰富的人负责这项工作。他在你部门的每个领域都工作过,你感到他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可他却似乎对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反应漠然。此时,你应当采取哪种领导方式?P154
A高任务、高关系B高任务、低关系
C低任务、高关系D低任务、低关系
28美国有一步兵上尉对其在越南丛林战中的行为做了这样的说明:"你问我怎么能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使命令得以贯彻?我认为,如果士兵们因在丛林里陷入敌人阵地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又因距离太远而无法下达命令时,我的职责就是使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们该做什么,完全依赖于他们对形势的判断。我的做法是,责成现场的人自己作出决定。"对该上尉的行为,以下何种解释最妥当?
A这位上尉是不得已而为之
B这位上尉采用的是放任式的领导方式
C这位上尉在有意识地锻炼士兵,给士兵创造晋升机会
D这位上尉对自己职责的认识非常符合现代管理思想
29于先生受命前往一家多年亏损的企业担任厂长。到任之后,他待人热情,早上早早地站在工厂的门口迎候大家,如果有的员工迟到,他并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询问原因,主动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一周下来,大家看到厂长每天都提前到厂,而且又待人热情,原来习惯于迟到的员工也不迟到了。从这件事情来看,是什么权力使于厂长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力?
A.个人影响权 B.专长权 C.法定权 D.A和C
30原江西省副省长、腐败分子胡长清好为别人写字题匾,每次收费3000元-6 000元。一时间江西省内特别是省城南昌,到处是胡长清的"墨宝"。民间流传一首顺口溜说:东也湖,西也湖,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长清,北长清,大街小巷胡长清。你认为胡长清的这种行为积极性与我们讲的激励有关系吗?() A有,为钱驱使,是金钱激励。
B.有,沽名钓誉,满足权力需要,属个人激励。
C.A和B
D.没有关系,不是管理学中所讲的激励。
31在组织的纵向沟通网络中,居于两端的人只能与内侧的一个成员联系,居中的人则可分别与两人传递信息,进行组织系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形态属于(P184)。
A链式沟通B轮式沟通CY式沟通D全通道式沟通
32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下级向上级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从沟通上分析,这属于纵向沟通中的(纲P15)。
A.夸张B.扭曲C.过滤D.焦虑
33基于公平理论,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会采取以下哪种选择(纲P12)。
A.改变自己的投入与产出
44
B.改变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看法
C.离开工作场所 D.A、B和C
34"静默语"即不知不觉中向周围的人发出的信号,这也就是形象。"在你开口以前,你已经把什么都说了。"你认为这是一种沟通吗?(P183)
A是,属于视觉沟通。
B不是,这属于视觉印象,是领导形象研究的问题。
C是,属于非语言沟通。
D不是,因为这是别人的看法,而沟通应是主动的。
35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强化理论认为(P171)。
A.正强化要保持间断性,负强化要保持连续性
B.正强化要保持连续性,负强化也要保持连续性
C.正强化要保持连续性,负强化要保持间断性
D.正强化要保持间断性,负强化也要保持间断性
36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P162)
A需求层次B激励程度C精神状态D主导需求
37比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P161)
A、生理和自尊的需要
B、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要
D、安全和自我表现实现的需要
38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P161)
A、自尊需要B、情感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不是
39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他在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棍,声称有将木棍从南门移到北门的,奖励500金,但没有人去尝试。根据期望理论,这是由于:(P166)
A、500金的效价太低
B、居民对完成要求的期望很低
C居民对得到报酬的期望很低
D枪打出头鸟,大家都不敢尝试
40当一位30-40岁的科研工作者显示出卓越的技术才能时,作为该科研人员的领导对他的最有效的激励应该是:(P165)
A高额奖金 B配备最好的研究条件
C提职 D精神奖励(如评为劳模)
41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P161)
A、自我实现需要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会需要
42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报酬与劳动之比,与他人的报酬与劳动之比是相等的,这时就会有较大的激励作用,这种理论称为:(P167)
A双因素理论B效用理论C公平理论D强化理论
43按照双因素理论,下述哪一种因素属于激励因素:(P165)
A、奖金B、上下级关系
C、工作内容的吸引力D、工作的保障
44从期望理论中,我们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是:(P166)
A、目标效价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B、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45
C、存在着负效价,应引起领导者注意
D、应把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进行优化组合
45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得如下结论:(P162)
A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其行为主要受主导需求的作用
B越是低层次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能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C任何人都具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且各层次的需求强度相等
D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对于人们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46关于社会人基本假设,正确的是(P27)
A不能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意义
B从根本上说,人是由经济需求而引起工作动机
C职工对同事们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及控制更为重
D职工的工作效率与上司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无关
47期望理论属于(P166)
A过程型激励理论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C内容型激励理论D激励理论
48一个尊重需求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那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P161)
A、提薪B、升职C、解聘威胁D、工作扩大化
49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共享,有难同当" ,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一旦企业产品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意"有福共享",而不愿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业,自己从中拿提成。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P149(乡村俱乐部型)
A这位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这位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这位老板对员工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50对大多数企业主管来说,最困扰他们的不是如何与竞争对手抢夺市场,而是如何找到、训练和留住优秀的员工,对高技术企业尤其如此。请你为这些主管在以下几项中找出一种最佳的方法:
A提供诱人的薪水和福利
B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C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D提供自由工作的便利
51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倡导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权利的思想。这种观念和做法属于:P307
A.公司文化B.政治手腕 C.经济条件D.激励理论
52注重于对已发生的错误进行检查改进属于(P200)。
A事前控制 B过程控制C事后控制 D直接控制
53在控制的基本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纲P15)。
A.衡量什么 B.制定标准C.如何衡量 D.A和C
54实施控制的关键性步骤是(P204)。
A 选择关键点 B拟定标准
C.选择控制技术 D.建立控制系统
55美国学者佛雷德里克.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按照他的理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管理的(P25) A科学性问题B合理性问题
C效率性问题D系统性问题
56一般认为管理过程之父、科学管理之父、组织理论之父是(P25-28)
A巴纳德、法约尔、泰罗B法约尔、泰罗、巴纳德
46
C泰罗、巴纳德、法约尔D巴纳德、泰罗、法约尔
57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一个音乐家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再演奏;工作一天之后,想美美睡一觉;爱某个群体中想得到大家的接受。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以上四项分别属于(P161)
A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
B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尊重需求
C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社交需求、生理需求、尊重需求
58法约尔认为一般企业的主要活动包括(P26)
A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项活动
B技术、人事、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六项活动
C技术、人事、财务、安全、组织和管理六项活动
D技术、商业、财务、决策、会计和管理六项活动
59对于企业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103)
A正式组织是积极的,非正式组织是消极的
B正式组织具有目的性、正规性和内聚性的特征
C非正式组织具有目的性、稳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D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组织可以转化为正式组织
60在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P109)
A没有什么必然联系B直接成正比例关系
C有明显的间接关系D直接成反比例关系
61某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由总经理直接管理的营销队伍人数也从3人增加到近100人。最近,公司发现营销人员似乎有点散漫,对公司的一些做法也有异议,但又找不到确切的原因。请你用管理学的理论分析,最大的可能是因为(P109)
A营销人员太多,产生了鱼龙混杂的现象
B总经理投入不够,致使营销人员产生了看法
C总经理的管理幅度太宽,无法对营销队伍实行有效的管理
D营销队伍的管理层次太多,致使总经理无法与营销人员进行有效沟通
62(P107)是以组织产品、地域和服务对象等为基础把组织划分为若干部门而组成的组织结构。 A纯粹直线制组织结构B职能制组织结构
C矩阵制组织结构D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63下列选项中关于矩阵式组织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P107)
A使组织经营活动中横向和纵向联系很好地结合起来
B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
C权责分明,统一指挥,但无专业分工
D分工明确,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减少了信息流通中的中间环节。
64一位从事几十年领导工作的老干部在总结其领导经验时这样说到:“走得正,行得端,领导才有威信,说法才有影响,下级才能信服。”这位老干部强调领导的影响力来自于(纲P7)
A典范权力B法定权力C专家权力D奖赏权力
65领导权力来自两个方面: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下列四种权力中属于个人权力的是(纲P7) A专家权力B合法权力C奖赏权力D惩罚权力
66优秀的领导者,特别是高层的领导者,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实干”和竞争出来的。这说明( ) A领导者是内在素质和外在风格的统一体
B领导者的素质与先天遗传的因素并无关系
C任何人只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就能够成为高层领导者
D领导者的素质主要是后天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47
67哪一种权力所产生的服从往往具有表面性、暂时性的特点(纲P7)
A合法权、奖赏权、惩罚权B专家权、典范权
C合法权、奖赏权、专家权
D惩罚权、专家权、典范权
68有些公司实行了弹性工作制,员工可以自行安排工作时间,甚至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公司提供的互联网等资源在家里办公,这些公司管理者所持的对待员工的认识主要倾向于(纲P11)
A X理论 B Y理论
C领导风格理论D社会人假设理论
69某单位近年来一直没有什么突出成果,成绩也一直上不去,但是该单位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却很好。根据管理方格理论,该领导有可能是(P149)
A中庸型B贫乏型C任务型D乡村俱乐部型
70根据菲德勒权变理论,如果领导者与下属关系越好,任务结构越高,职位权力越大,那么下列哪个结论是正确的(P152)
A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力越高、影响力越高、环境对领导者越不利
B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力越高、影响力越低、环境对领导者越不利
C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力越低、影响力越高、环境对领导者越不利
D领导者拥有的控制力越高、影响力越高、环境对领导者越有利
1-5ACBDD 6-10ACBCC 11-15BACCB 16-20ADDBA 21-25CDABC 26-30ACDAD 31-35ACDCA 36-40DCCCB 41-45ACCDA
46-50CABDC 51-55ACDAC56-60BBADD
61-65CDCAA 66-70AABDD